从2011年创办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到现在,对人才培养这件事我始终没有放弃,我认为这件事既不应该那么悲观,也不应该那么乐观,它应该是用一个很中性的态度去找到解决方案。首先,不管养老产业怎么样,我觉得我们应该从一个大数考虑中国劳动力就业的问题:一是每年有1100多万人就业问题要解决,包括每年有700万左右大学生要就业,这是一个国家很头疼的问题。另一方面,我们又没有人做养老护理员?事实非常清,一边是找不到工作的,另一边是缺1000万干活的,只是这两块人互相不知道?或者不了解各自的需求?实际上,这两块人力资源是可以考虑怎么样往一起融合的,怎么样让找不到工作的人群往养老行业这边转转的,哪怕是一小部分,也能解决大问题。这其实跟国家的整体政策有直接的关系。国家需要有一套体制设计来做引导,必须有导流的办法,劳动力转移才可以形成。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没有导流的渠道,没有加大疏导的力度,这是我个人非常坚持的一点。必须想办法把人导流进来,怎么导,要去想,但是一定要导。这样的话,大学生就业,失业人员找工作,都能得到部分解决。况且,养老行业的整体环境和社会地位,只能越来越好,不会越来越差。
明确养老人才画像,第二个问题,大健康产业或者说养老产业,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?这个“人”给他定义和画像?这个人到底由什么人来做?这个“人”有两个维度的问题:第一是知识的广度,也就是他的知识维度到底需要多宽?第二是纵向方面,他的知识深度到底应该有多深?如果我们画一个四方块,做一个知识技能蓄水池的话,我们需要把横向的维度和纵向的深度说清楚。
这个问题很简单,池子外面的人想要进入这个池子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?靠什么样的东西来做、来进入这个行业?最起码要弄清楚。这个问题想清楚了,后面得出结论就很简单。第一,想进来的人,清楚自己是否适合。第二,清楚了之后,找到能够进来的路径。在没有把这个行业说清楚的情况下,不管是谁,进来都是有困惑和难度的。社会上总是认为养老有多苦和多累,只想这些?但是,这个行业不是这样的,这个行业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。这是我第一个核心观点,从整个劳动力角度看眼前,养老人才这件事,既不要太悲观、也不容太乐观,我们一定会找到解决办法。
教育体系不改变 养老人才难培养,第二个核心观点,教育体系不改变,养老人才难培养。实际上,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教育,我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。
就现状分析,从学历教育来讲,目前养老人才培养主要是有四条路径来解决:一是学历教育,就是大专“老年服务与管理”这个专业。二是中高职对接,这一定是一个方向。因为这些孩子是学历比较低的,家庭也多半比较困难,他没有更高的职业选择,进入养老也许是一种好的选择。三是护理学校。现在护理学院很多,进入大医院的门槛也越来越高。一些地方性较低层次的护理学校(中专/大专)其实可以考虑转型进入大健康产业,不一定叫护理。应该考虑包括老年照护、基础康复等专业的可行性。所以,职业护理学校的转型也是非常重要的路径之一。未来的趋势不是所有护校毕业生都要到医院里做护士。如果只把护理学校变成医院培养人才的地方就太窄了,应该适应形势的变化。四是线上教育。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历教育,通过线上线下方法解决在职继续深造的问题,大家都知道这是全球公认最好的方法。但是,中国人目前自学能力太差,线下学习还有问题,线上更没有这样的自觉性和习惯。所以,目前线上解决在职教育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